
本文收录于专辑#姚燕永@粤东野语兴华配资#兴华配资
“阿妹介边涯这边,隔条河水远过天。丝线探桥连水面,汝敢过来涯敢连。”
“看你人貌涯无嫌,样般心肝生咁横。丝线探桥喊涯过,你想牵涯落水潭。”
看了这两首客家山歌,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男女对唱。其实,我是从两本不同的客家词典中抄来的:前者出自刘锦堂著《有来有路客家话》,后者录于谢栋元撰《客家话北方话对照词典》。不过,从歌词内容看,它们连接得天衣无缝,怎么看都是对唱——一对男女隔河“调情”之歌:男的主动,说我用丝线探桥,姑娘敢过来就同你谈恋爱——“连”“恋”谐音;姑娘响应,说你人帅心坏,竟然用丝线探桥就叫我走过来,显然是想牵我落水潭,娇嗔之意满满。一唱一和间,青春情怀展现无遗,人情人性之美亦跃然纸上。
山歌中的“探桥”一词比较特别。光看字面,北方人大体是不知何意的,或者会望文生义认为是“探看桥梁”;但对于客家人和部分吴语地区的人来说,它却非常形象:探,就像其本义“伸出”“摸取”(《说文解字》:“远取之也。”)一样,将木头、石板等从河流或沟壑一边“伸出”架到另一边去,人、牲口和车辆在上面可通行便成了桥梁。因此,“探桥”应是保留了古义的词。张维耿编著《客方言标准音词典》云:“探桥 tam4 kiau2 ①架桥:河沥水好深,爱~正过得去(河沟的水很深,要架桥才能走过去);②心脏手术的搭桥:佢旧年心脏病发作,做欸~手术(他去年心脏病发作,做了搭桥手术)。”谢永昌著《梅县客家方言志》曰:“探桥:1.引荐。2.架桥。”《客家话北方话对照词典》与《有来有路客家话》中亦称“探桥”为“架设桥梁”。不过,也有人认为“探桥”应写作“撢桥”——朱炳玉著《客家方言词语考释》称:“撢桥 tam4 kiau2 架桥、修桥。如:村欸又撢倒一座水泥桥(村子里又架起了一座水泥桥)。《广韵·勘韵》:‘撢,他绀切,揞也。’《集韵·感韵》:‘撢,修也。’按:揞,捏。《集韵·葉韵》:‘揞,挰也。’挰,举。《广韵·庚韵》:‘捏,举也。’举,升起、架起。”从词义看,此说在理。但是,在古代文献中,我暂未检索到“撢桥”一词;而“探桥”虽不多,但在明清文献中偶尔可见,如明王鏊等纂《姑苏志》、牛若麟著《吴县志》及陈让纂修《成化杭州府志》中均有“探桥”记载,清尹继善修《江南通志》及于觉世著《巢县志》等也有“孔探桥”等表述。只不过它们都是桥的名称,跟客家话中动宾结构的“探桥”有区别;而且客家话“探桥”在明清以前典籍中也暂未搜到,因此,它最早出现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。
自古以来,“探桥”都意义非凡。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激情四射地说:“人的一生,不知要走过多少桥,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,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,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。无论在政治、经济、科学、文艺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。”(见《桥话》,1963年连载于《人民日报》)具体而言,我认为人们所“探”之桥包括实物的和虚拟的两大类,或者说是包括了“一阶现实”和“二阶现实”——罗纳德·B.阿德勒等著《沟通的本质》一书中说:“现实有两个层次,它们被标记为‘一阶现实’和‘二阶现实’。一阶现实(first-order realities)是指物理上可观察到的事物或情境的特性。相比之下,二阶现实(second-order realities)涉及我们附加到一阶事物或情境上的意义。二阶现实并不存在于物体或事件中,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。”据此,下面展开分析——
“一阶现实”的。它指人类用树木、石块、水泥、钢材等材料建成并为生产生活或军事服务的各种桥梁。专家认为,中国最早的桥是独木桥——上古时称“梁”,它是古人受倒伏于河面或沟壑上的树木启发而架设起来的。这也是桥梁均为“木”字旁的由来。再后来,古人以木为舟,再以舟搭桥,于是便有了舟桥。目前关于桥最早的记录就是舟桥的,《诗经·大雅·大明》云:“文定厥祥,亲迎于渭。造舟为梁,不显其光。”是说周文王为了娶亲,在渭水上用船搭了一座浮桥。这种舟桥目前在潮州广济桥中还有一截。一些外国学者还认为,“吊桥”(索桥)最早的也出现在中国。据有关文献证实,我国第一座吊桥出自建造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之手。在各式各样的桥梁中,“拱桥”(曲桥)出现最晚,大约到东汉才形成。所以,我国桥梁的四种主要形式——梁桥、浮桥、吊桥、拱桥,最迟在东汉已完备。目前,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桥为赵州桥,是隋朝李春主持设计建造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,有“天下第一桥”之称;最长的多孔石桥为宝带桥,始建于唐朝(公元816年),明正统年间修缮过,全长316.8米、宽4.1米,共53个桥孔,中间三孔最高可通航。此外兴华配资,现存古名桥还有洛阳桥、彩虹桥、卢沟桥等十几座。千百年来,它们一直是重要交通运输渠道,为生产生活等提供了极大便利。(参见程裕祯著《中国文化要略》)

赵州桥。
桥梁的军事价值值得专门说道。提起它,国人大概首先会想到长坂坡当阳桥,因为《三国演义》张飞“独退曹家百万兵”的故事家喻户晓。有人认为它是罗贯中虚构的,其实不然。西晋陈寿撰《三国志》载:“先主背曹公,依刘表。表卒,先主闻曹公卒至,弃妻子走,使飞将二十骑拒后。飞据水断桥,瞋目横矛曰:‘身是张益德也,可来共决死!’敌皆无敢近者,故遂得免。”说明此事应该发生过,只不过“七实三虚”(清代学者章学诚评语)的《三国演义》作了夸张渲染。历史上,张飞“据水断桥”成功阻挡曹军的重要性自不待言:保全了刘备集团骨干成员,为日后占荆州、夺西蜀“三分天下”提供了必要条件。三国时还有一座桥事关“天下三分”,它就是“逍遥津之梁”。《三国志》载:东汉建安二十年(公元215年),“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,(张)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,登锋陷阵,大破之。”对此役,北魏郦道元著《水经注》描述较详:“合肥……又东有逍遥津,水上旧有梁。孙权之攻合肥也,张辽败之于津北,桥不撤者两板。权与甘宁蹴马趋津,谷利自后著鞭助势,遂得渡梁。凌统被铠落水,后到追及,流涕津渚。”也就是说,如果不是逍遥津那座桥上还残留两块木板,且有手下将领谷利、凌统拼死相救,孙权十有八九要折在逍遥津了。如是,则不会有孙权日后在东吴称王称帝。当然,孙权战死了不等于“天下三分”不会出现——天下大势确实很难阻挡,但考虑到孙权的后代除早夭的孙登外大多较平庸,他没了东吴肯定大乱;如此,曹魏集团很可能借机灭了东吴。因此,“逍遥津之梁”对历史走向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。
军事史上,与当阳桥和“逍遥津之梁”同样对战争胜负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还有不少。譬如,唐大历十四年(公元779年)“西川大会战”中,唐军面对来势汹汹的二十万吐蕃、南诏联军,通过抢建或抢占大渡河上的浮桥和渡点,成功击溃联军,使联军“战死及饿死、坠崖死者八九万人”,从而保住了西川。(见司马光著《资治通鉴·唐纪四十一》)又如,清咸丰三年(公元1853年),太平天国北伐军数万精锐深入直隶、威逼京城。清军紧急在赵北口十二连桥南北两侧“筑大营、屯数万”,以桥为锁、以水为障,实施阻击与迟滞,不仅挡住了太平军前进脚步,还迫使他们后撤。在天气不利,劳师远征却没有后援和补给,统军将领李开芳、林凤祥决策失误等等因素作用下,北伐太平军被全部消灭。此后,太平天国整体上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守,再也没有推翻清朝一统天下的机会。(参见新安县人民政府网2020年6月15日《千古风流赵北口》一文)再如,1935年5月29日,中国工农红军22名突击队员成功飞夺泸定桥,确保了中央红军主力越过大渡河,从被动中打开北上通道。此役规模虽然不大,却是红军长征途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仗,使红军避免了当年石达开所部在大渡河谷全军覆没的命运。可见,桥梁于战争何其关键!
“二阶现实”的。它是指精神层面或意识形态范畴的桥梁,包括生活寓意、神话传说、宗教信仰和宇宙太空等诸方面的,属于对“一阶现实”桥梁的引喻或比拟。生活寓意方面:譬如,“桥牌”中之桥,是指同伴之间的沟通和协作。神话传说方面:譬如,1.朱元璋庐山脱险奇遇。有一次,朱元璋被陈友谅部队围困在庐山上,幸得天降神龙化作石桥才逃出生天。(见《庐山的传说》一书)2.杭州西湖断桥白娘子传奇。断桥见证了许仙与白娘子相遇、相爱和重逢,也目睹了白娘子被镇压在雷峰塔下。宗教信仰方面:譬如,佛教和道教都有“法桥”一说——佛教的“法桥”是将佛法比喻为桥梁,用以渡越生死苦海、通向解脱与觉悟;道教的“法桥”是将道法比喻为桥梁,通过具体的仪式、技术度亡济幽。专家认为,佛教的“法桥”重在“‘教义—修行—解脱’的通路”,道教的“法桥”则重在“‘仪式—科范—接引’的通路”。两者之异同一目了然。还有奈何桥,它虽属民间传说,但叙事框架来自佛道。至于宇宙太空方面,主要是指“虫洞”,即“爱因斯坦-罗森桥”,所谓的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。由于此桥尚未证实存在,因此仍属“纯理论假想”。

虫洞。豆包AI生成
讲到了太空,鹊桥便是绕不开的话题。因为,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;千百年来也有无数文人为之写下诗词歌赋;而且,此传说还催生了一个美丽节日——七夕节(又称乞巧节)。牛郎织女故事与许仙白娘子故事相似,同属神话传说。但又各有特点:许、白一人一妖,妖的形象历来比较负面;法海的介入,又在爱情故事中掺入宗教因素,所谓的佛道之争。牛郎织女则一人一仙,仙的形象大多正面可爱,其爱情显得更纯粹更浪漫,尤其是鹊桥横空出世更显想象力也更富有人情味。历史上,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中已有牛郎星(亦称牵牛星)织女星的记载:“维天有汉,监亦有光。跂彼织女,终日七襄。虽则七襄,不成报章。睆彼牵牛,不以服箱。”鹊桥则出现在汉代,西汉《淮南子》曰:“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。”东汉《风俗通》进一步明确:“织女七夕当渡河,使鹊为桥。”有了鹊桥,《古诗十九首·迢迢牵牛星》中描写的“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”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便连接起来了。此后,或许是融合了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,牛郎织女的故事不断扩展丰富,到南北朝已臻完整,南朝梁代宗懔撰《荆楚岁时记》云:“天河之东有织女,天帝之子也。年年机杼劳役,织成云锦天衣。天帝怜其独处,许嫁河西牵牛郎。嫁后遂废织纴,天帝怒,责令归河东,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。”隋唐之后发展最大也最有价值的是织女并非遵从父命嫁给牛郎,而是私自到人间游玩,被得到一头老牛帮助的牛郎“追上”并结为夫妻。也就是说从“父母之命”变为“自由恋爱”了。这一违反“天条”的行为,在封建专制时代尤为难得!此外,天帝尚有“人性”,作为父亲,他对女儿手下留了情,允许她与丈夫一年一会。织女这结局显然比白娘子被压在塔底不见天日强上一万倍。也正因为有人情人性光辉,还有象征吉祥的喜鹊夜空“探桥”,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更为人们喜欢,因此也孕育出“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”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“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”等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名句。
桥是人建造并服务于人的,无论“一阶现实”的还是“二阶现实”的都一样。纵观古今,桥梁已不仅仅是通道,更是联系、进步与创造力的强大象征。“桥通路通财通”是一回事,“沟通合作共进”又是一回事,都意味着人类携手迈向幸福生活。但愿处于“大变局”时代的人们多“探桥”少“拆桥”,“把朋友搞得多多的,把敌人搞得少少的”,让人情人性之美更加丰沛地充溢人间。否则,人类将重返“丛林时代”!
姚燕永@粤东野语
升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